前一个月,互联网出行行业可谓是经历了一场世纪硬仗!
首先网约车新规出台,紧接着滴滴、UBER中国合并,然后就是烧钱大战的落幕,以及溢价大战的开始……
那么,互联网出行的合并、洗牌,老百姓们到底买账吗?
行业内部合并的品牌案例不胜枚举,众所周知的就是大众点评与美团,两大行业巨头合并,无疑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,加之彼此海量数据的整合,也有益于行业的发展,但从爆出滴滴与UBER中国联姻开始,大家并没有给予“祝福”,而是不断地吐槽。
“太夸张了吧,今天溢价4倍多,还让人坐不坐了!”
“合并了以后,果不其然涨价,但是也别涨这么快呀!”
“出来混迟早要还的,没优惠了,欠滴滴的钱要开始上交了。”
“……”
大多数乘客用户将吐槽的重点归结于价格,补贴大战的落幕,给了已经被培养出互联网出行习惯的用户一次重击,但是这真的是一场单纯的“涨价”吗?
先来看,是什么将“涨价”推到了风口浪尖的。
滴滴自合并后,其市场份额占有量有目共睹,因其垄断性的地位涨价是迟早的事,但是还有一个因素是大众常会被忽略的,那就是“供不应求”。
按理说两家合并,车主矩阵绝对庞大,其实不然。
根据网约车新规,滴滴、UBER均属于网约车,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,“车主”也有新的名字——网约车司机,但并不是每一位私家车车主都能坐稳网约车司机。
新规里明确提到,网约车司机需参加考试并取得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》,且其车辆必须符合相应条件和取得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》等,这一附加条件无疑是对很多车主接单增加了繁复的手续环节,车主的活跃度及数量的下降也是意料之中。
在司机少、乘客多的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,也就出现了现在“平台派单远”的现象,调配较远的司机,增加了司机的里程和乘客等车时间,涨价也就来得顺其自然了。
再来说说网约车的“手机计费”的门道。
根据媒体公布的上海滴滴出行的收费数据,分析可以看出滴滴计价构造,最低消费/起步费13元、里程费每公里2.4元、时长费每分钟0.3元,以及远途费、夜间费与动态加价等,想必大多数乘客用户每次用车后支付费用时,都是稀里糊涂地付账结单,并没有察觉费用背后的明细,这里面的门道可不少。
而这也是“涨价”的具体构成。
而作为传统出行工具的出租车来说,除无动态加价以外,和滴滴计费结构大致相同,两者相比较后不难发现,滴滴的计价标准也与出租车相同,从费用上来说,滴滴和出租车之间可以划等号了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出行整个市场和传统出租车市场日趋相同,致使用户无甜头可吃。
在互联网出行市场内,除了网约车,还有一种较为受欢迎的出行方式——拼车、顺风车。
因其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的共享出行方式,所以不管是从政策上还是用户反映上,均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和发展,其价格费用不到出租车的一半,加上其车主均属于有正当职业,并没有被“司机化”,顺路出行的属性更加强。
而在这里还需强调的是,这类合乘出行方式,比如常用的嘀嗒拼车,其不会出现随着供求关系而“溢价”的现象,这也是乘客用户关注的要点,而作为车主端,可以遇到同路之人,或同一个工作片区、或同一个小区,强化了彼此之间的社交属性。加之其平台是计划出行,提前预约也为车主、乘客节约了不少时间,提高了出行体验度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嘀嗒拼车等合乘出行平台,没有在滴滴、UBER中国合并的大势下被边缘化,反而迎来了更好的发展的原因所在。
在网约车高速发展期,竞争愈加激烈,拥有用户才是生存之本。烧钱大战的落幕,原本以价格取胜的滴滴、UBER,用户流失在所难免。那么在涨价之后,滴滴究竟靠什么留住和吸引用户?用户们又将如何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?这些无疑都预示着出行市场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。
来源:XXX(非中文科技资讯)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请尊重版权保留出处,一切法律责任自负。
文章内容仅供阅读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谨慎对待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问题,提供版权疑问、身份证明、版权证明、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@citnews.com.cn。
奥维云网(AVC)推总数据显示,2024年1-9月明火炊具线上零售额94.2亿元,同比增加3.1%,其中抖音渠道表现优异,同比有14%的涨幅,传统电商略有下滑,同比降低2.3%。
“以前都要去窗口办,一套流程下来都要半个月了,现在方便多了!”打开“重庆公积金”微信小程序,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关材料,仅几秒钟,重庆市民曾某的账户就打进了21600元。
华硕ProArt创艺27 Pro PA279CRV显示器,凭借其优秀的性能配置和精准的色彩呈现能力,为您的创作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,双十一期间低至2799元,性价比很高,简直是创作者们的首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