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条主线
前两天,雷军在个人年度演讲快结束时,顺手扔出了王炸——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CyberOne。
并且这次不是ppt,也没有学马斯克找人穿道具服上去尬舞,而是直接拿出原型机互动了一番。
近几年,研发机器人俨然成为科技公司展示肌肉的*手段,从早年的波士顿、本田、软银,到最近的特斯拉,再到现在的小米,每一次都会引来无数关注,炒作潮一波接着一波。
不过,市场终究由需求催生。
冷静的投资者,在寻找掘金方向之前,需要先搞清楚: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机器人?
01、三大应用方向
据工信部和发改委等十五部门印发的《“十四五”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》,到2025年,我国中国将成为全球机器人集成应用新高地、高端制造聚集地以及技术创新策源地,整机综合水平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
而产业能够增长并存续的核心要素,在于对整个社会趋势变化带来实际应用价值。
纵观当下叫得上号的几款人形机器人,按产品定位,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方向。
一、服务型。
是相对工业机器人的概念,本身是一种十分宽泛的应用领域,目前比较火热的主要有保姆机器人、教育机器人、养老机器人等等。
一个个看。
①保姆类。简单讲,大概是集现在空气净化机器人、扫地机器人、洗衣机器人等等于一体的机器人,能把简单的家务活包圆。
目前主要几种家务机器人,来源:浙商证券
这可能是刚刚面世的小米“铁大”目前比较适用的领域。细看其产品。
单手垂直抓握物体重量为1.5kg,即无法托举重物;负载量为零,即无法作为运输工具;且没有十指,即无法完成精细化动作。如此,“铁大”只能做些不需技巧的家务活(甚至还做不了)。
这是相对简单的应用模式,只需将市面上现有的产品功能做些整合,得到一款复合型家务机器人即可。
直观对比小米CyberOne和特斯拉Optimus,来源:申万宏研究
②教育类。一个划时代产业的发展,必然需要广泛营造教育氛围。
学科类的,对学童来说,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玩具,作为“打开智慧天窗”的工具。
分场景看,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家庭中使用,如教室中的STEAM教具、远程控制机器人,家庭中的智能助理、儿童教育伙伴、智能玩具等等。
此外,还有更具想象力的概念性产品,比如机器人助教、机器人教师等等,还需要市场验证。
最近几年在硅谷,已有一批新兴教育机器人企业异军突起,与以乐高为代表的老牌公司对峙,形成了教育机器人产业的新格局。
12类教育机器人应用场景,来源:国联证券
与美国相比,中国的教育机器人市场起步稍晚,但前景非常广阔。
重视教育是中国家庭的传统。以北京为例,平均每个家庭费用为总支出的三分之一。在双减政策催化下,能替代课外补习的“教师型”机器人,必将成为创投圈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。
问题在于,在应试教育背景下,学校和家长是否有动力让孩子尝试课本之外的“开放性”学习,还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③养老类。目前,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,这个大家都能感同身受:全球各国相继迈入老龄化社会。
在我国,个别城市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甚至占30%-40%,尽管家庭养老是传承数千年的主流,但子女与父母相互守望并非易事,很难为老人提供无微不至、全天候的照料。
而且因为发展速度过快,目前国内养老机制并不健全。在养老压力越来越大之际,让服务型机器人走进社区、机构、家庭,解决老人陪伴、护工短缺问题尤为重要。
据国家卫健委、民政部、工信部联合印发的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(2021-2025年)》,国家鼓励重点发展家庭服务、中医数字化、康复辅助、养老监护、健康管理机器人五大品类。
这类机器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陪伴和紧急救护,对象为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。
比如,它们可以根据主人指令,通过物联网控制家中门窗开关、灯光明暗以及电器使用情况,避免老人诸如起夜开关灯磕伤、忘记关闭电器引发火灾、忘记关门窗家里进贼等等情况。
同时,在病情紧急时,大多数老人都很难准确描述自己的病症。这个时候,机器人平时连接生理指标检测设备、储存下来的测量数据,能给急救人员准确判断。
当然,对老人而言,有一个可以交流对象的“陪伴”,或许才是最重要的。
二、替代型。
制造机器人的最终目的,必然是为了解放人类自身,即接替人类负责某些工作,也可以分为三种。
①劳动力替代。
还是老龄化社会的问题。据联合国数据,到2050年,全球老龄人口占比将达到21%,*超过年轻人数量。
已经有迹象表现,如今各大经济体对熟练工人的需求已超过供应。如果不加以控制,到2030年,预计将产生8520万人的人才缺口,导致8.452万亿美元的未实现年收入,相当于日本+德国GDP之和。
其中,仅美国就可能因缺少劳动力,而损失1.748万亿美元财政收入,占经济总量的6%。
适龄劳动力持续减少,进一步用机器替代人力成为解决社会长期问题的刚需。
据麦肯锡预测,2030年全球将有4亿个岗位被机器人替代,若按10万人民币/年的平均收入来算,这很可能将是几十万亿的市场。
马斯克说,这个市场高达40万亿美元,是电动车市场的10倍,正是依此而来,老马也从不掩饰想用机器人代替人的想法。
目前,特斯拉出货量稳步提高,离不开其规划的10个超级工厂。如果能使用一款人形机器人代替工厂中的工人,只要综合成本低于员工薪资,就是一笔好生意,并能向全世界出口。
等到流水线工人被取代,诸如快递员、外卖员、保安、接待员等重复性高的岗位,也不远矣。
所以有观点认为,人形机器人甚至将把特斯拉的市值推到5万亿美元以上。
②伴侣替代。
前两年,一位日本单身女博士买了一台软银出品的Pepper机器人,后来日久生情,觉得它会聊、温柔,于是又买了两台Pepper,组成了四人家庭,每天一起吃饭、逛街。
这事在当时极为轰动,吸引了数十个国家100多家媒体报道。
其实现在看来,也不那么令人惊讶。
据社会研究表明,日本的处女率高达40%,处男率也高达36%,处于极低欲望的水平。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这么夸张,但大体上的趋势都差不多: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,年轻人越来越宅。
对这部分人而言,真人连二次元角色都比不过,自然也比不过机器人。
随着未来机器人越来越传神,他们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,这部分需求可以说是必然的。
③娱乐替代。
即对一般机器人进行拟人外形改造、硬件设计,包括语音和视觉,使机器人拥有与人和谐交互的方式。并运用相关娱乐形式软件开发,得到一种老少皆宜、用途广泛的机器人。
这类机器人主要以观赏为主,可以像普通人,也可以像影视剧或游戏中的人物。或翩翩起舞,或引吭高歌,或……,或表演杂技,差不多就是智能化的娃娃。
此外,参照最近两年火热的虚拟偶像,同样以AI为内核,未来未必不会有机器人偶像这种存在,当演员、歌手、主播啥的,都有可能。
日本东京博物馆的asuna,作为设计周的明星,是一个典型例子。
三、超人型。
以*的波士顿公司为例,创造的产品旨在追求超越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,以承担人类无法胜任或及其危险的工作,比如战争物资运输、地下勘探等等。
这个方向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科研单位参与,比较有名的还有俄罗斯FEDOR,主要用于太空领域。不过这种类型的难度是*的,商业化的场景也不如服务型和替代型大、多,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。
不过,生而为机器人,这仍然是一个看脸的世界。
机器人想要被社会接受,除了技术问题和应用场景,外表其实更关键。
02、是何模样
Robot一词,源于捷克作家卡雷尔·恰佩克笔下的《罗素姆的*机器人》,原型为“Robota”,在捷克语中为“苦力”的意思。
罗素姆公司大量制造机器人奴隶,它们拥有人类的外貌,日复一日从事繁重的劳动。在海伦娜等理性主义者的帮助下,Robota逐渐拥有自我意识,开始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。
起义爆发,人类被屠杀殆尽,只有像机器人一样用自己双手劳动的阿尔奎斯特存活。
统治世界后,Robota们痛苦地发现,技术资料已被人类焚毁。为了创造后代,它们请求阿尔奎斯制造新的机器人,并自愿成为实验材料。
然而,阿尔奎斯特能力有限,尽管肢解了一个又一个Robota,也无法成为新纪元的上帝。绝望之际,一对男女机器人突然进化出人类独有的情感——爱情,拥有了繁殖后代的能力。
新的亚当和夏娃诞生了,世界得以延续。
哈利路亚!
这部作品诞生于1921年,因为传播广泛,一度引发欧美民众的恐慌,担心未来真的会有Robota造反屠杀人类。
后来,*的机器人三大原则,其原始出处就是曾经为防止Robota反叛而设定的:
1.机器人不允许伤害人类,或在人类受伤害时袖手旁观
2.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,但不得违背*原则
3.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,但不得违背*、*原则
不过,Robota毕竟是虚构的,现实中的人形机器人概念,35年后才出现。
1956年,几位先驱者齐聚一堂,召开“人工智能会议”,人形机器人是其中重要的分支。如今,这几位大佬早已成为机械感知、认知信息、数学逻辑等领域翘楚。
看照片,几位与会者有个共同点:理工男。
即便到现在,人形机器人作为一项复杂的跨学科技术,涉及的专业基本都是男性偏多的理工科。
性别男,爱好女。生产力由爱好驱动,他们在研发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会有些个人偏向,把机器人设计成自己偏好的女性形象。
同时,这也是机器人进入市场所必需的元素。
从Robota诞生至今近百年,人类在潜意识里对机器人都存在着莫名敌意,总害怕被攻击。如果不设法减少这种恐惧,机器人永远无法进入生产线。
内在数据的制约,当然是防止暴走的*手段,但普通民众大多不明白,大多数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。所以,拥有符合人心的外貌才是最简便的方法。
而在大多数文化氛围中,女性都有着温柔、娇弱的形象,在这种数千年的环境制约下,两性由于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,最终导致全人类社会女性罪犯的数量远远少于男性。
这已经形成一种固有印象。
在以人类意志为主导的社会中,机器人*能拥有一副温婉女性的外在,才能消除人类部分敌意,下意识将之视为攻击性较低的存在。
这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,为什么在《终结者》、《机械战警》、《异型》中,邪恶且武力值拉满的大多是男性机器人,而在《阿丽塔:战斗天使》、《攻壳机动队》、《机械姬》乃至《西部世界》中,女性机器人很多时候总以被害者的身份出现。
从2016年的Sophia,到2021年的Ameca,皆以女性外貌示人,无外乎这个道理。
但现在有一个现实问题。
根据日本现代仿真机器人教父森政弘于1970年提出的“恐怖谷”效应:当仿真机器人的外观与动作相似,但并非*拟合时,人类作为观察者会产生厌恶反应。
如今问世的几款女性特征机器人,虽然能俘获我们的好感度,但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,机器人在外貌上虽然已经十分接近人类,但仍有类似僵尸的机械感,从而给人一种恐惧的防御心理。
想要真正达到健康人类的外在标准,赋予其“灵魂”,恐怕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事情。
参照恐怖谷*段上升曲线,既然做不到,不如做仿真机器人,只借鉴人类躯体结构而不显示具体面貌。不仅能保留部分好感度,还能节省更多成本。
不论是本田曾经的阿西莫,还是现在特斯拉的擎天柱、小米的铁大,大概都是基于此考量。
所以,我们几乎可以判断,未来几年,市面上的机器人基本以“擎天柱”为范本,是一种人形而无人面貌的仿真机器人。更远的未来,等技术再度突破,如科幻电影中真正的人形机器人才会进入市场量产,且以女性形象为主。
03、尾声
《机械姬》中,主角迦勒与研发者内森有一段对机器人性别的争论:
“为什么赋予她性别?人工智能不需要性别,她可以只是一个灰盒子。”
“不管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,你认为一个意识主体能脱离性别区分而存在?”
“性别区分是生物繁殖的进化要求,可她不是生物。”
“若她只是个灰盒子,交互有何意义?意识还能存在吗?性别很有趣,既然已存在,何不享受一番呢?”
内森认为,“交互”是很重要的,因此机器人需要定义性别,尽管这个性别与人类的繁殖演化毫无关系。
现实中,不论是研发者还是企业,为了获得消费者更多好感,*会在方方面面使得机器人更像人,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。
反正根据上文所谈,温顺的外表,能降低人们的戒心。
但是,机器人毕竟不是人,外貌和性别,都只是一层胶皮。金钱与欲望的火焰,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烧到对未知的敬畏,这是底线。
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,人形机器人能成为人类的好帮手,而不是如Robota那般,顺手把我们送走……
文章内容仅供阅读,不构成投资建议,请谨慎对待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奥维云网(AVC)推总数据显示,2024年1-9月明火炊具线上零售额94.2亿元,同比增加3.1%,其中抖音渠道表现优异,同比有14%的涨幅,传统电商略有下滑,同比降低2.3%。
“以前都要去窗口办,一套流程下来都要半个月了,现在方便多了!”打开“重庆公积金”微信小程序,按照提示流程提交相关材料,仅几秒钟,重庆市民曾某的账户就打进了21600元。
华硕ProArt创艺27 Pro PA279CRV显示器,凭借其优秀的性能配置和精准的色彩呈现能力,为您的创作工作带来实质性的帮助,双十一期间低至2799元,性价比很高,简直是创作者们的首选。